有句建築界的流行語:「建築界30歲前成名是絕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馬岩松。」從這樣的話當中可以知道,馬岩松的才華已經備受肯定。臺灣的建築類雜誌《台灣 建築報導》在2006年八月第131期的【特別策劃】單元,就介紹了馬岩松的作品和MAD工作室,雜誌將他定位為「國際青年建築師」。他在接受外國記者訪 談時,雖然有出國唸書的背景,但記者們還是用中文採訪這位新銳建築師,從這樣的禮遇可以得知他在國際上的地位不容小覷。


馬岩松公司website
他在接受專訪時提到:「我想一個可以被創造性使用的空間,才最適合人。所有空間設計之初,就應該體現出它的『模糊性』,讓使用者自己決定它的功能,並且可 能一個空間還會出現好多種不同的功能,設計師要充分表達出空間使用上的自由度。」他所設計的紐約新世貿大樓得到了建築界專家的高度評價,這個案子有一個充 滿科幻色彩的名字──Flowing Island(浮游之島)。 根據《北京青年報》的報導:「正如『浮游之島』這個名字所描述的那樣,方案已超越了人們對『建築』的想像,以至於一向認為自己頗有超前意識的美國人都被其 打動。」他的設計概念是:「它不再是一個辦公的機器,而是一個有生命的混合體。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商業活動不再依賴實質的辦公地點的位置和大小,所以我們 的策略是設置有限的空間容納與數字技術有關的內容,並同時使之與其它的城市生活──劇場、餐廳、公園、湖泊、旅館、圖書館、觀光、展覽、體育健身等等相混 合,改變金融區的封閉、孤立狀態,而將紐約的公共活動空間聯結起來,與金融區心臟相融合。」

這樣的理念,造就了他建築作品中的曲線與柔軟。他設計出來的作品相當有未來感,善用曲線來突破建築方正冰冷的框架。當然這必須有先進且精良的建築技術配合 才能做到。還有他讓人和人、人和建築之間有自然的互動,讓建築成為一個開放人心的空間,不再成為隔開人群的藩籬。他的創意看起來天馬行空,卻又相當富有人 文精神;每棟建築都具有獨特的個性美,這是我最欣賞他的部份。另外,他在建築上的願望很有「社會主義精神」,他希望「能消除建築的階層性,希望每個人都有 自己獨立的、受到尊重的空間。」不過他在工作上卻很「資本主義」。他曾經毫不諱言「好奇心、野心、虛榮心是我成功的動力!」看到他不斷參加國際級的比賽, 就知道他有旺盛的企圖心。

他第一次在國際間展露頭角,是參加加拿大多倫多地區的密西沙加市為計劃中一棟50層高的地標性公寓樓舉辦創新設計方案比賽。馬岩松領銜的北京MAD建築師 事務所的方案「瑪麗蓮‧夢露大廈」,最終擊敗了進入提名階段的另外5家建築公司方案後脫穎而出。他曾在獲獎時向記者強調「這將是中國建築師首次通過國際公 開競賽贏得設計權,標誌著新一代的中國建築師已經開始了創意中國的時代。」他在2002年創立MAD事務所,於2004年轉移至北京,曾獲得上海國家軟件 出口基地國際競賽一等獎、上海現代藝術公園(S- MAP)概念設計競賽一等獎,2004年參加中國國際建築藝術雙年展,不過他們獲得大設計項目的機會很少。他獲得大設計項目的主要途徑就是不斷參加各種設 計競賽,一方面可以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獲得競賽獎金,維持事務所運行。這樣的策略,果然讓自己在國際大放異彩。

我想他能夠如此成功的原因,在於他對自己成長的環境有深刻的觀察和了解。在求學期間不急於工作賺錢,反而到美國深造,到最好的學校跟隨最好的老師,就算是 做義工也願意。這樣的學習歷程,讓他汲取東西方的長處和精華;同時,他的冒險性讓他不會重覆老師的風格,而是另外走出自己的天地。還有他對自己的家鄉,有 一份濃厚的感情。我曾在電視上看到他想像(或者說「設計」)的二、三十年後的北京城,新舊建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天安門廣場和紫禁城種滿了樹。他說要將原 本的空間是不自然的,空地太多馬路太寬。生活的空間應該還給人民,讓人們和大自然,當然還有建築物,和平共存。我很期待他的夢想能實現,更期待他的新作 品。